by 柯碧琪, 现任协调员
很多人总是问我这个问题,遗憾的是我无法很具体地回答他们。回想当初会加入社区之友的行列,是因为被某个RAKAN学长认真对待社区重整工作的态度而吸引。自从参与了马来西亚世界宣明会办的<饥饿30营>(那时我还没进入大学就读),我总幻想自己是宣明会的一份子,走向最前线,帮助贫困的社区建立起最起码的天堂。
学长的一番话让我觉悟梦想其实就在咫尺,问题就只在于我自己要否跨出那一步。我在大学第二年才毅然做了改变自己的决定,放弃了工大下乡成员的身份,和五根手指数得完的RAKAN成员们一同努力。在当时,我们专注的领域是柔佛州城市开拓者面对土地拥有权问题的案件。由于他们是低下阶层,书读得不多,身为大专生的我们就帮忙准备法律书信来往、发文告、带动社区教育如开办补习班、团康、生活营等等,和居民们一同生活、互相学习、以及共同努力捍卫居民本身的居住权力。
虽然我没跟学长们经历过那些高潮迭起的时光(面对屋子被拆或遭到逼迁等事件),可是我真的可以感受到那种很真实的帮助和付出。虽然马来西亚的大专生都被<大专法令>限制结社自由,可是这些RAKAN成员并不畏惧强权,他们只是不忍心看到这些无助的居民白白失去用汗水和泪水辛苦建立起来的家园。
一个非营利、非正式(不受校方承认)及非一般工大生会参与的组织还要来干啥?我问了自己很久很久,甚至也问了学长们RAKAN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答案是很飘浮的,没有所谓的对和错,而是要看你自己想要怎样去成就自己和大家的理想。
我做了一个很大胆的决定――重整社区之友。我认为“社区”一词涵盖的范围极广,因此我渐渐把它缩成“以柔佛州发生的社区问题为主,他州问题为辅”。再从这个范围深入进去,就有了孩童助养计划、社区关怀活动如办生活营、环境保护如救救海马大行动、工大生本身的互动以及支持网上声援等等。
总括来说,就是秉持着“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与民同在”的理念去筹备活动内容。看似多元的活动领域是为了吸引不同类型的工大生加入我们的行列,RAKAN的存在就是为了提供一个空间(或机会)让工大生学习接触外界社区以及产生互动。我们一向注重的是持续性的互动,意思就是我们会在同一个社区办数次活动,或专注于某个课题的进展。这是为了深入本身关注的社区,和村民共同迈进。我们不急于懂很多很多,就只是执着于工大生本身持续对策划社区工作的自愿参与和投入感。
对于有些非政府组织(NGO)邀请出席参与的活动,我们志在学习他们办活动的方法和规划。除了达到交流的效果,我们也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援和扩大本身视野。
这是我经过分析RAKAN学长们办活动理念后的基本概念。其实社区之友就是一种精神,不是只属于我或RAKAN学长们的。反之,它是每个关心社区的人所应该拥有的态度。尤其在这逐渐冷漠的社会,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唤醒工大生去保留那一点点温馨的人情味和正义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